<dd id="yluz9"><center id="yluz9"></center></dd>
  • <th id="yluz9"></th>

    <ol id="yluz9"></ol>

  • 養殖寶典
    聯系我們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998-2399
    電話:
    0898-65900372 67440992 
    67440993 13519881663 
    13876006683 13518818238
    傳真:
    0898-65780928 
    華南辦:
    0756-5516139 13318970122
    網址:
    www.889268.com 
    (中文實名:卓越水產)
    E-mail:
    h1nzhuoyue@126.com
    養魚技術 
    快樂養魚的細節管理和關鍵控制技術(四)
    作者:小編 日期:2022-01-23 點擊數: 

    關鍵控制技術十: 病害的防控

    一. 魚發病的診斷方法

    診斷魚疾病的方法很多,在實際生產中,目檢是檢查魚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常見魚病的發病部位主要表現在體表、鰓和內臟上,目檢能直接看魚的病狀和寄生蟲情況。為了作出確診,同時還要進行現場觀察和詢問。

    1.現場檢查:

    ①了解魚出現的各種異?,F象:魚生病后,不僅體內體表出現各種病癥,同時,在水中也會表現出各種異?,F象。如全身發黑、離群獨游、攝食量急劇下降等。魚病發生有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魚病,病魚一般在體色、外觀和體質上與正常魚差別不大,僅病變部位稍有變化,但一經發病,死亡率急劇上升。慢性型魚病,往往體質消瘦、活動緩慢、體色發黑、離群獨游,死亡率一般呈緩慢上升趨勢。因農藥或工業污水排放造成魚類中毒時,魚會出現跳躍和沖撞現象,一般在較短時間內就轉入麻痹甚至死亡。由寄生蟲引起的死亡,一般是緩慢的逐漸增加,指環蟲、三代蟲的侵襲在短期內可造成大批死亡;魚類中毒,往往在極短的時間內大批死亡。因此,迅速到現場觀察魚的活動情況對于魚病的及時診斷和處理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②了解水質和環境情況:原因1:水溫與魚病流行有密切的關系,各種病原體都有其繁育生長的最佳溫度范圍。很多致病菌和病毒在水溫25℃以上時,毒力顯著增高,水溫降到20℃以下時,則毒力減弱,病情減弱或停止。但斜管蟲適宜在水溫12~18℃時大量繁殖。小瓜蟲適于生長和繁殖的水溫在15~25℃,10℃以下或高于26℃時,則停止發育。觀察水的顏色,對水質情況也可作一大致了解。水中腐殖質多時,水呈褐色;水中含鈣質多時,呈天藍色;微囊藻大量繁殖時,水呈綠色;城市排出的生活污水,一般呈黑色;當被污染水源污染時,因污水種類和性質不同而出現不同的顏色,透明度也會隨之大大降低。原因2:水中溶氧、硫化氫、pH值、氯化物、硫化物等的含量與魚病流行的關系極為密切。有的魚池數年不清塘,使得水底溶氧量減少,嫌氣微生物發酵分解產生硫化氫,容易使魚中毒,造成浮頭或窒息死亡。網箱養魚在寒冷的冬季常發生大批死魚,多數是因水溫高于氣溫,底層水溫高于表層水溫,養殖區域庫水上下對流,造成缺氧所至。有機質多而水質發臭的水,一般都適宜鰓霉的大量繁殖,引起鰓霉病的流行。酸性水常引起嗜酸性卵甲藻病的暴發。氯化物含量過高,則會促使小三毛金藻大量繁殖,造成魚類發病死亡。原因3:了解周圍環境是否存在污染源,特別對一些急劇的大量死魚現象,尤其需要了解附近農田施藥情況和附近廠礦排放污水情況,在工業污水和農藥中,尤以酚、重金屬鹽類、氰化物、酸、堿、有機磷、有機氯農藥等對魚類危害較大。一旦確診為中毒死亡,應迅速了解施藥的種類或污水中的主要化學成分,以便采取應急措施。

    ③了解飼養管理情況:對投餌、施肥、放養密度、放養品種和規格、各種生產操作記錄以及歷年發病情況等都應作詳細了解。放養密度過大,魚攝食不足,體質差,對疾病的抵抗力弱,也容易引起疾病。投餌量過多容易引起水質惡化,溶氧不足,影響魚的生長,給病原微生物創造了條件,引起魚發病。水質過瘦,餌料生物缺乏,又容易引起跑馬??;萎癟病的發生。拉網等操作造成魚體損傷、容易引起白皮病和膚霉病等。

    2.體表檢查:

    將病魚置于白瓷盤中,按順序從嘴、頭部、鰓部、體表、鰭條依次觀察。寄生于體表的線蟲、錨頭鳋、魚鲺、鉤介幼蟲、水霉等大型病原體肉眼就能確定。對肉眼看不出來的小型病原體,則主要根據表現出來的癥狀加以辨別,口絲蟲、車輪蟲、斜管蟲、三代蟲等引起的病狀,一般會分泌大量粘液,有時微帶污泥,或者是嘴、頭以及鰭條末端腐爛,但鰭條基部一般不充血。癤瘡病則表現為病變部位發炎、膿腫。白皮病病變部位發白,粘液少,用手摸有粗糙感。復口吸蟲癥狀為眼球混濁,后期出現白內障。但有些病癥,如鰭條基部充血和蛀鰭,則都是赤皮病、腸炎、爛鰓病以及其他一些細菌性魚病的病癥之一;大量的車輪蟲、斜管蟲、小瓜蟲、指環蟲等寄生蟲寄生于魚的體表或鰓上,同樣都會刺激魚體分泌較多的粘液。目檢可以初步診斷體表寄生蟲病,但對其他疫病,目檢僅僅是診斷的第一步。

    3.鰓部檢查:

    主要是檢查鰓絲。先看鰓蓋是否張開,然后用剪刀小心把鰓蓋剪掉,觀察鰓片上鰓絲是否腫大或腐爛,鰓的顏色是否正常,粘液是否增多等。如果是鰓霉病,則鰓片顏色發白,略帶微紅色小點;若是車輪蟲;若是細菌性爛鰓病,則鰓絲末端腐爛,嚴重的病魚鰓蓋內中間部分的內膜常腐蝕成一個不規則的圓形“小窗”;斜管蟲、鰓隱鞭蟲、指環蟲、三代蟲等寄生蟲引起的魚病,鰓片上則會有較多粘液;若是中華鳋、雙身蟲、狹腹鳋、粘孢子蟲孢囊等寄生蟲,則常表現為鰓絲腫大,鰓蓋脹開等癥狀;小瓜蟲、孢子蟲大量寄生時,肉眼即可見大量白點,因此常被稱為“白點病”。

    4.內臟檢查:

    將一側腹壁剪掉,注意不損傷內臟。先觀察是否有腹水或肉眼可見的較大型的寄生蟲。其次是觀察內臟的外表,如肝臟的顏色、膽囊是否腫大以及腸道是否正常,然后將靠近咽喉部位的前腸和靠近肛門部位的后腸剪斷,取出內臟后,把肝、腸、鰾、膽等分開,再把腸分為前腸、中腸、后腸三段,輕輕去掉腸道中的食物和糞便,然后進行觀察。絳蟲、吸蟲、線蟲等內寄生蟲,很容易就能看到;如果是腸炎,則會發現腸壁發炎、充血;如果是球蟲病和粘孢子蟲病,則腸道中一般有較大型的瘤狀物,切開瘤狀物有乳白色漿液或者腸壁上有成片或稀散的小白點。

    5.詢問調查:

    了解發病史和曾用藥的情況;調查鄰近養戶近期發病情況。

    在日常的養殖過程中,魚暴發的往往是綜合性疾病,因此在確認疾病時一定要認真觀察、診斷,找出主要病癥,然后對癥下藥。

    二.魚發病的原因

    ①清塘原因:清塘沒有嚴把四關,導致池內存有病菌、病原、寄生蟲;或者消毒過后沒有解毒,導致藥殘藥害,毒死魚苗;或者沒有經過生物凈化,消毒殺死的動植物尸體殘留塘底,留下隱患。

    ②種苗原因:引種、投放把關不嚴,種苗質量太差,或攜帶病原;或者投放密度過大,套養比例不恰當;

    ③交叉感染:養魚工具、吃魚的鳥、獸帶入病菌和寄生蟲;拉網、捕撈、運輸、分塘時因操作不慎或養殖過程中管理不善,致魚體受傷,病菌侵入;

    ④飼料原因:投喂不清潔或腐爛變質、帶有病菌的餌料;飼料營養不足或者營養不平衡;

    ⑤氣候原因:季節變換(尤其是清明、白露時節)、風向變化、溫差明顯、高溫低壓、悶熱無風、陰雨連綿,都容易引起藻類應激倒藻→底壞水變→魚應激發病、死亡。

    ⑥池塘環境原因:缺氧→引起倒藻→水變,發渾、發黑、發白→底質發黑、發臭、發熱、泛酸→滋生蟲源、病原、病菌→各種蟲害、魚??;

    ⑦用藥原因:濫用或過量使用抗生素、消毒藥、殺蟲藥、農藥、浸泡藥物,在殺蟲、殺菌、殺病毒的同時,也殺藻壞水,破壞魚體表粘液,破壞魚的肝腸胃鰓,導致魚中毒死亡。

    三.消毒殺蟲的誤區

    片面性:很多養戶認為消毒殺蟲就能把魚養好,后續工作沒有繼續做。要知道,消毒殺蟲不僅把藻類殺死了,破壞了水質,而且把魚也殺傷了。此時如果不采取補救措施,消除隱患,往往又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藻死水壞、魚減料、不攝食、游塘,寄生蟲繼續長(寄生蟲不可能全部殺完,而且產生耐藥性,又寄生到那些被殺傷,活力差的魚身上)。因此,消毒殺蟲后,必須通過解毒消除消毒和殺蟲藥對水質、養殖對象的繼續破壞,可外用解毒超爽(1瓶用3~4畝)和內服清源+酶解多糖來消除消毒和殺蟲藥的毒素對魚肝臟的影響(我們所擔心的“肝膽綜合癥”,其實就是由于經常使用消毒、殺蟲藥,破壞了魚的肝臟,致使魚的肝臟喪失了解毒功能,久而久之,導致肝臟腫大、病變、壞死)。解毒后,我們還要及時對修復水質、底質。因為消毒殺蟲藥同樣破壞水質,如果不修復水質和底質,蟲害依然會繼續滋生。所以解毒后,應及時用六抗培藻膏+新活菌旺修復池塘環境。

    依賴性:很多養戶認為只有用消毒、殺蟲的方式才能解決菌害和蟲害的問題。存在嚴重依賴消毒、殺蟲藥來防治蟲害、病害的思想和做法。其實,真正碰到菌害、蟲害時,由于誤判、未能對癥、不了解菌害、蟲害的生理習性(菌害、蟲害的抗藥性,蟲害的生活方式、繁殖周期、有的只能殺死幼蟲、不能把蟲卵、孢子殺死,過一段時間又繁殖起來等等因素),結果造成不但沒有起到效果,反而毒殺魚類,導致大量、長時間死魚的現象,這種情況在我們身邊屢屢發生,搞得焦頭爛額,嚴重挫傷信心。所以僅依賴消毒、殺蟲藥并不能解決問題,還是要從預防、從根源做起。我們強調從清塘、肥水、日常水質底質養護、加強夜間管理、防抗應激,對每一個細節都要加強管理,對菌蟲害也要有預見性。每年4~8月都是菌蟲害的高發期,在這段時間里,除了養好水之外,還要適時的施用蟲此凈,破壞蟲菌的生存條件,對蟲卵的繁殖,幼蟲的生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能夠從環境源頭上阻斷菌蟲的發生。

    病害是與池塘環境(如水質、底質)、氣候環境(如高溫悶熱、暴雨、風向變化、季節更替等)、魚自身免疫力和抗病力(尤其是體內環境:肝、腸、胃、鰓)、用藥習慣(濫用、亂用消毒藥、殺蟲藥、抗生素)等密切相關。傳統養殖一直沿用的“消殺”模式,從清塘、定期消毒、殺蟲,拌喂抗生素,一直出售,整個過程都與養殖規律相違背,造成的結果是不但增強了病毒、菌、蟲的耐藥性和抵抗力,削弱了魚的活力,更重要的是為病毒、菌、蟲創造生存的環境(所有病毒、蟲、菌的生存環境都是不利于魚生長的)。我們從養殖開始就一直強調健康清塘、健康肥水、健康養護水質和底質、科學投喂保健免疫、加強夜間管理、“培植氧源、排毒解毒、防抗應激、生態修復”……整個養殖過程都強調用“養護”理念扎扎實實的做好每一個細節,就是為了消除池塘中的不利因素,從各種源頭阻斷病毒、菌、蟲害的發生,從而實現健康高效、快樂養魚的目的。所以,堅持和實踐“養護”理念,是水產養殖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最佳選擇。

    四.警鐘長鳴-以防為主,防重于治

    魚生病大多與氣候環境、池塘環境(溶氧、藻類、水質、底質)、用藥不當和飼養管理有關。因此,人工養魚一定要本著無病早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原則。

    1.清塘嚴把四關:清塘四關(清淤→消毒→降解毒性→生物凈化),關關重要,缺一不可。

    2.優選種苗,合理投放:選育抗病力強的種苗,利用某些養殖品種或群體對某種疾病有先天性或獲得性免疫力的原理,選擇和培育抗病力強的苗種作為放養對象,可以達到防止該種疾病的目的。最簡單的辦法是從生病池塘中選擇始終未受感染的或已被感染但很快又痊愈了的個體,進行培養并作為繁殖用的親體,因為這些動物的本身及其后代一般都具有了免疫力。放養的種苗應體色正常,健壯活潑,必要時應先用顯微鏡檢查,種苗上不帶有危害嚴重的病原。運輸魚種之前或運到之后,最好先用適當的藥物將體表攜帶的病原殺滅,然后放養。放養密度應根據池塘條件、水質和餌料狀況、飼養管理技術水平等,決定適當密度,切勿過密。

    3.謹防交叉感染:①食臺和工具消毒:每月用綠康露得立康消毒食臺1~2次,把綠康露5毫升或得立康5克用10公斤水化開,潑灑食臺和食臺周圍。在已發病魚池用過的工具,在使用前,必須用綠康露得立康嚴格消毒,使用后在陽光下暴曬。②在對養殖動物捕撈、搬運及日常飼養管理過程中應細心操作,不使動物受傷,因為受傷的個體最容易感染細菌。③做好疾病隔離工作:當連片魚池的某一個池子發生傳染病時,一定要做好“封池”隔離工作,即在該池用過的網具等,要經過消毒后,才能再在其他池中使用;病死或已無可救藥的動物,應及時撈出并深埋他處或銷毀,切勿丟棄在池塘岸邊或水源附近,以免被鳥獸或雨水帶入養殖水體中;已發現有疾病的動物在治愈以前不應向外移植。

    4.加強水質、底質管理:魚池要有專人管理,做好記錄。發現問題及時處理,杜絕魚病發生和蔓延。做好日常水質和底質的養護工作,人為地給魚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由于魚糞、殘餌以及肥料渣等,在飼養過程中日積月累,使池水質過肥,魚容易生??;反之,過瘦也會導致魚患病。因而,在飼養管理過程中,一定要認真觀察水質變化,及時靈活采取培藻追肥、養水、護底、加水、換水、解毒、防應激等有效措施。定期用黑金神、粉劑活菌旺(或新活菌旺)等養護水質,用六控底健康、粒粒神、黑臭凈等養護底質。

    5.加強夜間管理:水產動物的病害大多發生在夜間后半夜,而發現在白天。主要原因是后半夜12點之后池塘溶解氧下降,底質加速厭氧發酵腐敗,大量有毒(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重金屬、甲烷等)和有害(多種病原生物)物質生成繁殖,而此時的水生動物因上述原因的影響而導致活力減弱,免疫力降低從而使發病機率增加。當清明或白露前后,高溫季節的惡劣氣候或水質變化時,在晚上10點左右使用降解靈、離子對鈣、納米氧粒粒神,可大大降低發病率。

    6.科學投喂,加強營養:餌料應質優量適,質優是指餌料及其原料絕對不能發霉變質,餌料的營養均衡,特別不能缺乏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量適是指每天的投餌量要適宜,每天的投喂量要分多次投喂。每次投喂前要檢查前次投喂的吃食情況,以便調整投餌量。

    7.關注氣候變化,注意防抗應激:在換季和易發病季節,定期在魚池中施放綠康露(百安威、本草康),同時在魚餌中拌喂清源、活性蒜寶、本草大康,可預防疾病。

    8.加強日常管理:每日巡塘1~2次,及時發現問題,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五、魚一旦發病,應采取正確的處理措施:

    ①減少餌料投喂或停止投喂數日,以減少魚的腸胃負擔,有助于緩解病情,有利于藥物的投喂與處理。

    ②魚如果發病,必須注意不能馬上消毒,這樣操作,只會加重魚的病情。在這種情況下,必須馬上按3畝.米用解毒超爽1瓶解毒或用降解靈1包+離子對鈣1瓶降解水體、魚體毒性,增強魚的抗應激能力,并優化、穩定水質,平衡pH值,第二天才進行消毒或改良水質、底質;同時還必須內服補充清源、保肝靈、活性蒜寶、酶解多糖等恢復、增強體力的產品。

    ③由于疾病往往與水質、底質有關,發病后應注重水質和底質的養護。

    ④對病魚、死魚妥善處理。及時從養殖水體撈出病魚,將其隔離。在陸上池塘養殖,可將病魚轉移到另外的池塘管理;對死魚,決不能隨意丟棄,應及時深埋。

    六.魚類常見疾病及分類

    一.魚類病毒性疾病

    1.草魚、青魚出血病

    【病因】由草魚呼腸孤病毒(又稱草魚出血病病毒,為雙鏈RNA病毒)引起,主要危害草魚與青魚,尤其是體長7~10cm的當年魚種。該病流行季節在6~9月,8月為高峰期,一般發病水溫為23~33℃,最適流行水溫為27~30℃,潛伏期一般為3~10天,死亡率為70~80%,帶毒魚是主要傳染源。

    【癥狀】病魚食欲減退,體色發黑,以頭部最為明顯。全身性出血是該病的重要病變特點,根據病魚所表現的臨床癥狀及病變,一般分為三種類型:①“紅肌肉”型:以肌肉出血為主,與此同時鰓瓣因嚴重出血,呈“白鰓”,而外表無明顯的病變;②“紅鰭紅鰓蓋”型:以體表出血為主,口腔、下頜、鰓蓋、眼眶四周及鰭條基部明顯充血和出血;③“腸炎”型:以腸道充血、出血為主,腸道全部或局部呈鮮紅色。這三種類型在臨床上可能單獨出現,也可能混合出血。

    【防控】該病重在預防:發病季節,每15天潑灑一次綠康露百安威(1瓶用2畝),隔天用解毒超爽(1瓶用3畝)解毒;同時定期各按1%用清源、本草康、金肽康拌料投喂,每星期拌喂4天,每天1餐;

    控制:發病后,第一天用綠康露(1瓶用2畝)全池潑灑,第二天用本草康(1瓶用2畝)全池潑灑。并結合內服按每50公斤魚,用水花生5公斤搗爛,拌食鹽0.25公斤、清源15克、活性蒜寶30克,本草康30克,再拌米粉、麩皮或浮萍5~10公斤做成藥餌喂魚,連喂7天。

    2.鯉、鯽痘瘡病

    【病因】由皰疹病毒引起的一種主要危害鯉、鯽的病毒性傳染病。該病主要危害越冬前后的2齡鯉魚,通常在秋季至初冬和春季,水溫在10~16℃出現,水溫升高后會逐漸自愈。由于發病率低且同池其他魚類不受感染,因此未能引起人們對此病的重視。近年來,由于網箱高密度養殖技術的蓬勃發展,此病日趨嚴重,發病率逐漸升高。

    【癥狀】發病初期,病魚體表出現許多乳白色小斑點,并覆蓋一層很薄的白色粘液。隨著病情的發展,白色斑點的大小和數量逐步增加、擴大和變厚,致使病灶部位的表皮逐漸增厚,形成灰白色石蠟狀的增生物,形狀像痘瘡,故稱為“痘瘡病”。痘瘡增長到一定程度會自然脫落,接著又會在原患部再次出現新的痘瘡,最終使魚消瘦而死。

    【防控】

    ①開春后,每10天用1次綠康露百安威(1瓶用2畝)全池潑灑,隔天用解毒超爽(1瓶用3畝)解毒,預防或控制水中病毒的數量。并定期(每月2次)按4畝用得立康1包+粒粒神1包混合干撒,改良底質,增加底氧。

    ②魚攝食后,在飼料中各按1%添加清源、本草康、保肝靈、酶解多糖等,提高免疫力。

    ③將發病魚放到含氧量高的清潔水(流動水更好)中飼養一段時間,體表增生物會自行脫落轉愈。

    3.鯉春病毒血癥

    【病因】由彈狀病毒引起,主要感染四大家魚和幾種鯉科魚。該病主要流行于水溫12~18℃的春季,死亡率可達80~90%,水溫超過22℃時一般不再發病。魚齡越小越敏感。病魚、死魚及帶病毒魚是傳染源。

    【癥狀】病魚體色發黑,呼吸緩慢,往往失去平衡而側游,聚集于水口,眼球突出,肛門紅腫,體表充血、出血,腹部膨大、腹腔內有許多帶血的腹水,肝腎腫大出血。

    【防控】

    本病重在預防,嚴格檢疫,杜絕該病原的傳入;

    ②發病季節每10~15天用綠康露(1瓶用2畝)全池潑灑,隔天用解毒超爽(1瓶用3畝)解毒;

    ③每公斤飼料添加清源、本草康、活性蒜寶、保肝靈各10克,每天2餐,連喂3~5天。

    4.淋巴囊腫病

    【病因】由淋巴囊腫病毒引起的一種慢性皮膚瘤性傳染病。該病流行于10月至翌年5月,水溫10~20℃時為發病高峰期,主要危害鱸魚、真鯛、紅斑笛鯛、石斑魚、牙鲆、大菱鲆等。

    【癥狀】病魚在病情較輕時,行為、攝食基本正常,但生長緩慢;病情嚴重時,食欲下降,甚至不攝食,并發生死亡。在病魚的皮膚、鰭、尾部等處出現許多分散或聚集成團的大小不等的水皰狀囊腫物,嚴重時密布全身,除發生在魚體表外,鰓絲、咽喉、肌肉、腸壁、肝、脾、卵巢等組織器官上也有出現。囊中物多呈白色、淺灰色、灰黃色,有的帶出血灶而顯微紅色。

    【防控】本病重在預防:親魚、苗種應嚴格檢疫,發現攜帶病原者,應徹底銷毀。不購買帶有淋巴囊腫病的魚種進行養殖;對發病養殖網箱或魚池實施隔離,撈除病魚銷毀。嚴格控制養殖密度,防止高密度養殖。

    發病后用雙氧水(30%濃度)稀釋至3%,以此為母液,配成50毫克/升的濃度,將魚放入浸洗20分鐘,然后在放入25℃以上水體中飼養,淋巴囊中會自行脫落。

    發病池塘用綠康露百安威(1瓶用2)全池潑灑,每天1次,連用2天,第4天用解毒超爽(1瓶用3)解毒,魚攝食后,每公斤飼料添加清源、本草康、活性蒜寶、保肝靈10克,提高免疫力。

    二、魚類細菌性疾病

    1.細菌性爛鰓病

    【病因】由柱狀黃桿菌感染而引起的細菌性傳染病,是一種嚴重危害養殖魚類的常見病和多發病,主要危害草魚、青魚、鯉、鯽、羅非魚等,從魚種到成魚均可受害,一般流行于4~10月,尤以夏季流行為盛,流行水溫15~30℃。

    【癥狀】病魚游動緩慢,體色發黑,發病初期,鰓蓋骨的內表皮往往充血、糜爛,鰓絲腫脹。隨著病程的發展,鰓蓋內表皮腐爛加劇,甚至腐蝕成一圓形不規則的透明小窗,俗稱“開天窗”。鰓線末端嚴重腐爛,呈“刷把樣”,上附有較多污泥和雜物碎屑。鰓嚴重貧血呈白色,或鰓絲紅白相間死亡“花瓣鰓”現象。

    【防控】

    預防:

    ①魚種入池前用3%的食鹽水或百安威(1立方米水體用1毫升)浸洗10~20分鐘;

    ②施基肥用安全健康的肥水產品如酵素鈣肥六抗培藻膏,日常養殖過程中定期(每月2次)用六控底健康+粒粒神養護底質,用新活菌旺+六抗培藻膏養護水質,確保水質清爽、底質干凈,有害細菌和蟲原無法滋生;

    ③發病季節預防可全池潑灑百安威、得立康等,每10~15天1次;

    控制:全池潑灑綠康露百安威(1瓶用2畝),第二天按4畝用粒粒神1包和六控底健康1包混合干撒,同時每公斤飼料添加清源、本草康、活性蒜寶、保肝靈各10克,每天2餐,連用3~5天。

    2.赤皮病

    【病因】由熒光假單胞菌引起的一種魚類的常見傳染性疾病,與爛鰓、腸炎合稱為“老三病”。該病主要危害草魚、青魚、團頭魴等,多發生于2~3齡大魚,當年魚種也可發生,常與爛鰓、腸炎同時形成并發癥。

    【癥狀】病魚體表局部或大部鱗片松動、脫落,脫落處皮膚糜爛,同時可見皮膚出血及發炎,以魚體兩側和腹部最為明顯,鰭條基部或整個鰭充血,鰭末端腐爛呈掃帚狀,形成蛀鰭。在鱗片脫離和鰭條腐爛處往往出現水霉寄生,加重病勢,發病幾天后就會死亡。

    【防控】

    預防:

    ①在捕撈、運輸、放養等操作過程中應盡量避免魚體受傷;

    ②魚種放養前用2~3%鹽水溶液或百安威(1立方米水體用1毫升)浸洗20~30分鐘;

    控制:發病可全池潑灑綠康露百安威(1瓶用2畝),第二天按4畝用活性蒜寶1瓶和本草大康1瓶混合潑灑,同時每公斤飼料添加清源、本草康、活性蒜寶、保肝靈各10克,每天2餐,連用3~5天。

    3.癤瘡病

    【病因】病原體為癤瘡型點狀氣單胞桿菌。主要危害鯉魚、錦鯉、草魚、團頭魴等,一年四季流行。

    【癥狀】初期魚體背部皮膚及肌肉組織發炎、潰瘍,隨后出現膿瘡,手摸有浮腫的感覺,膿瘡內部充滿含血的膿汁和大量細菌;發病部位不定,通常在背鰭基部兩側皮下組織出現一個或幾個紅腫隆起,似膿瘡。隨著病情的發展,肌肉組織出血,滲出體液,繼而壞死、潰爛。鰭條的組織破裂,像把爛紙扇。

    【防控】

    預防:

    ①認真把好清塘三關。

    ②避免魚體受傷。魚種放養時,魚種放養前用2~3%鹽水溶液或百安威(1立方米水體用1毫升)浸洗30分鐘;

    ③每月2次按4畝用得立康1包+六控底健康1包混合全池干撒,抑制病菌滋生;

    控制:上午用綠康露百安威(1瓶用2畝)全池潑灑,隔天用解毒超爽(1瓶用3畝)解毒;對患病的親魚,可在病灶部位用3~4%鹽水溶液或百安威(1立方米水體用1.2毫升)浸洗30分鐘。

    4.細菌性敗血病

    【病因】主要由嗜水氣單胞菌引起魚類嚴重死亡的一種暴發性疾病,主要危害團頭魴、鯽、鰱、鳙、鯉、鯪、草魚等淡水魚類。從夏花魚種到成魚均可感染,發病嚴重的養魚場發病率高達100%,死亡率高達95%以上。

    【癥狀】病魚全身體表嚴重充血、出血,病魚的上下頜、口腔、鰓蓋、眼睛、鰭條及魚體兩側充血、出血,以腹部和頭部出血最為嚴重,甚至肌肉也充血、出血。病魚眼球突出,肛門紅腫,腹部膨大。剖開腹腔后可見大量清澈或帶血腹水。肝、脾、腎腫大,嚴重出血,腸道黏膜出血,呈嚴重腸炎表現。

    【防治】

    預防:

    ①清塘嚴把四關;

    ②健康肥水,不用雞豬糞發酵的生物漁肥肥水以免帶有病原;

    ③日常養殖過程中定期(每月2次)用六控底健康+粒粒神養護底質,用新活菌旺+六抗培藻膏養護水質,確保水質清爽、底質干凈,避免病菌、病原、蟲原滋生;

    控制:上午全池潑灑綠康露百安威(1瓶用2畝),第二天按3畝用六控底健康1包+得立1包混合全池干撒,同時每公斤飼料添加清源、本草康、活性蒜寶、保肝靈各10克,每天2餐,連用3~5天。

    5.細菌性腸炎病

    【病因】由腸型豚鼠氣單胞菌感染引起的一種水生動物常見消化道疾病。各種魚類對該菌均易感染,主要危害草魚、青魚、鯉魚等。流行時間為4~10月,水溫在18℃以上開始流行,流行高峰為水溫25~30℃,一般死亡率在50~90%,全國各養魚區均有發生。

    【癥狀】患病早期,魚體色變黑,食欲減退;后期病魚腹部膨大,肛門嚴重紅腫外突,輕壓腹部,有黃色黏液或血膿從肛門處流出。剖開腹腔,可見清亮或帶血腹水,部分病例無腹水;腸道明顯充血、出血、發紅,腸壁變薄,彈性降低,腸道無食,里面充滿大量黃色或淡黃色黏液。

    【防控】

    預防:

    ①認真按“健康清塘、健康肥水、健康養護水質和底質”等步驟操作;

    ②投喂新鮮飼料,不喂變質飼料,定期用清源、活性蒜寶拌喂飼料;

    治療:按4畝全池潑灑活性蒜寶1瓶+本草康1瓶,同時每公斤飼料添加清源、本草康、活性蒜寶、保肝靈各10克,每天2餐,連用3~5天。

    6.豎鱗病(又稱鱗立病、松鱗病、松球?。?/span>

    【病因】病原初步認為是水型點狀假單胞菌。主要危害鯉、鯽、金魚、草魚、鰱魚、鳙魚以及各種熱帶魚等。一般流行于水溫低的季節,春季、初冬,或者短時間內水溫多變時,易患此病。池塘老化,清塘不徹底都是此病爆發的原因,在靜水養殖和高密度養殖條件下最易發生。

    【癥狀】病魚體表粗糙,尾部或全身鱗片豎起,鱗片張開似松球狀,鱗片基部水腫,呈半透明的水囊狀,內部聚集半透明的液體,按壓鱗片,液體噴射出來。病魚鱗片周圍輕微出血,眼球突出,腹部鼓脹、腹水,肝腎出血,2~3天后死亡。

    【防控】

    預防:

    ①嚴把清塘四關;

    ②防止魚體受傷,特別是冬季凍傷,發病初期要充注新水;

    ③定期使用百安威得立康全池潑灑,抑制病菌滋生;

    控制:用5%大蒜溶液浸洗病魚數次或用2%食鹽與3%小蘇打混合液或3%食鹽水浸洗病魚10~15分鐘。上午全池潑灑綠康露百安威(1瓶用2畝),第二天按3畝用六控底健康1包+得立康1包混合全池干撒,同時每公斤飼料添加清源、本草康、活性蒜寶、保肝靈各10克,每天2餐,連用3~5天。

    7.白頭白嘴病

    【病因】由黏球菌引起,青魚、草魚、鰱、鳙、鯉的魚苗和夏花魚種均能發病。

    【癥狀】病魚自吻端至眼前的頭部前端呈乳白色,唇似腫脹、嘴張閉不靈活,造成呼吸困難,口圈周圍的皮膚腐爛,稍有絮狀物黏附其上,體瘦發黑,反應遲鈍,常停留在下風處岸邊,不久死亡。

    【防控】

    ①預防全池潑灑20~30ppm生石灰,每半月1次;

    ②治療可全池潑灑1~1.5ppm苦參末,連用5~7天,或拌餌投喂苦參末,每千克體重用1~2克,連用5~7天。

     8.打印病(又稱潰爛病、潰瘍病或腐皮病)

    【病因】由點狀氣單胞菌引起;主要危害鰱、鳙、鱸魚等養殖魚類,各養魚地區均有該病出現,從魚種、成魚直至親魚均可發生。該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生,以夏秋兩季較易發病,28~32℃為流行高峰期。一般認為該病的發生與操作過程中魚體受傷有關。

    【癥狀】病灶主要發生在背鰭和腹鰭基部以后軀干部分,其次是腹部兩側。呈圓形或橢圓形的紅斑,周圍充血發紅,形狀像打了一個紅色印記,因此叫“打印病”。發病初期,肛門兩側皮膚和肌肉發炎,出現紅斑,有時似膿包,摸之有浮腫的感覺,嚴重時露出骨頭和內臟。病魚身體消瘦,游動緩慢。病情嚴重時,陸續死亡。

    【防控】

    預防:

    ①謹慎操作避免魚體受傷。

    ②保持池水潔凈,避免寄生蟲的侵襲:定期用黑金神、活菌旺、六控底健康、得立康養護水質和底質。

    控制:發病時,在病灶部位用3~4%鹽水溶液或百安威(1立方米水體用1.2毫升)浸洗30分鐘。上午全池潑灑得立康(1包用2畝)或百安威(1瓶用2畝),酌情可于第2天再用1次。

    9. 鏈球菌病

    【病因】由海豚鏈球菌或無乳鏈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種嚴重危害羅非魚的細菌性烈性傳染病,發病率和死亡率可達80%以上,甚至100%。主要危害包括羅非魚、鯛、鳉等幾十種淡海水魚類。多流行于59月份,最適繁殖溫度為37℃,最適pH7.4。

    【癥狀】病魚體色變黑,反應遲鈍,瀕死魚多見于水面打轉或間隙性竄游;眼球突出、鰓褪色,眼眶充血、出血,有時甚至晶體狀渾濁,解剖可見病魚肝臟腫大、淤血,膽囊腫大,膽汁充盈,膽囊壁變薄,腸腔內充滿清亮的黃色黏液;病情嚴重的,患病魚的腦、腸道、肝臟、脾臟、腎臟等器官可見出血現象。

    【防控】

    預防:

    ①免疫預防是該病最有效最關鍵的預防措施,在疾病暴發前或暴發后均可接種海豚鏈球菌或無乳鏈球菌疫苗以預防或控制疫情。

    ②健康清塘,保持良好的水質、底質環境,經常換水,定期使用得立康養護底質和用新活菌旺養護水質環境,抑制病菌的產生。

    控制:

    ①發現病死魚,首先停止投喂飼料兩至三天;

    ②同時使用綠康露百安威(1瓶2畝)全池潑灑,第二天按3畝用六控底健康1包+得立康1包混合后重點在餌料區和增氧機周圍;恢復投料后,每公斤飼料添加清源、本草康、活性蒜寶、保肝靈各15克,每天2餐,連用5~7天。

    ③水質較差時,可多開設增氧機和用六抗培藻膏+新活菌旺養護水質。

    10.斑點叉尾鮰套腸病

    【病因】主要由斑點叉尾鮰源的嗜麥芽寡養單胞菌引起,是一種新型細菌性傳染病,危害極大。發病季節主要在春夏,3~9月是發病時期,但以3~5月高發,發病水溫多在16℃以上。主要感染斑點叉尾鮰,魚苗、魚種和成魚均可感染。發病急、死亡快、病程短,一般病程在2~5天,發病率在90%以上,死亡率90%以上。

    【癥狀】發病初期魚游動緩慢,靠邊或離群獨游,食欲減退或喪失;病魚垂死時出現頭向上、尾向下,垂直懸掛于水體的特殊姿勢;隨病程的發展,病魚腹部膨大,肛門紅腫、外突,體表出現大小不等的、色素減退的圓形或橢圓形的褪色斑;最后魚沉入水底死亡。病魚解剖主要表現為腹腔內充滿大量清亮或淡黃色或含血的腹水,胃腸內沒有食物,腸腔內含有大量黏液,腸道發生痙攣或異常蠕動,常于后腸出現1~2個腸疊套,部分魚還見前腸回縮進胃內的現象。肝腫大,顏色變淡發白或呈土黃色;脾、腎腫大、淤血,呈紫黑色。

    【防控】

    預防:

    ①選育健壯抗病力強的優良苗種。

    ②按“養護”新理念健康清塘、健康肥水和健康養護水質、底質,科學投喂,加強細節管理。

    控制:綠康露百安威(1瓶用2畝) 全池潑灑,第二天按3畝用活性蒜寶1瓶+本草大康1瓶混合后全池潑灑;同時添加清源、本草康、活性蒜寶、保肝靈各10克,每天2餐,連喂5~7天。

    11.斑點叉尾鮰急性敗血癥

    【病因】主要由鮰愛德華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種主要危害斑點叉尾鮰、云斑鮰等的烈性細菌性傳染病。流行季節為5~6月和9~10月,水溫22~28℃時易發此病。

    【癥狀】發病急,死亡率高,主要經消化道感染。病魚腹部膨大,體表、肌肉可見細小的充血、出血斑和潰瘍灶,眼球突出,鰓絲蒼白而又出血點,腹腔積水,肝、脾、腎腫大、出血,胃、腸道擴張、充血、出血、積液。

    【防控】

    預防:按“養護”新理念健康清塘、健康肥水和健康養護水質、底質,科學投喂,定期(每周連喂3天,每天1餐)拌喂清源、活性蒜寶、酶解多糖,養護肝、腸、胃、鰓。

    控制:全池潑灑綠康露百安威(1瓶用2畝),第2天按3畝用活性蒜寶1瓶+本草康1瓶全池潑灑。同時各按2%將活性蒜寶、本草康、保肝靈、清源拌料投喂等,每天2次,連用5~7天。

    在線咨詢
    售前咨詢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售后服務
    0898-65900372
    欧美日韩A片一区二区三区
    <dd id="yluz9"><center id="yluz9"></center></dd>
  • <th id="yluz9"></th>

    <ol id="yluz9"></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