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控制技術三 優選魚苗·正確放苗
水肥起來后3~5天投苗比較適宜,因為這段時間,池塘中的餌料生物比較豐富適口。投苗有標粗和養成投苗,這里主要講養成投苗。
一.放苗模式:
放苗可以采取冬放和春放,各有優勢。冬放:冬天溫度低,魚活動緩慢,容易捕撈,受傷小,能早些適應池塘環境。春放:有足夠的時間清塘,把前期工作做細做好;但這時魚活動力強,溫度變化大,魚容易受傷,易爆發水霉等病害。
二.選苗:
選苗非常關鍵!魚苗健壯,才能保證存活率高、生長快、產量高;現在的養戶基本都有標粗池,對自己的種苗比較了解,但也要把好質量關。
魚苗檢測四法
① 口吹觀察法:將魚苗盛入盆中,用嘴適當吹動水面,凡能頂風逆水游動者為健壯魚苗;若不能頂水,只能隨波逐流者為弱質魚苗。
② 倒水觀察法:把魚苗舀在盆中,徐徐將水倒人,凡在盆底強烈掙扎、頭尾彎曲成圈狀者為健壯魚苗;若貼于盆底,掙扎無力,僅頭尾稍能扭動者為弱質魚苗。
③ 旋渦觀察法:把魚苗放入盛有水的水缸、水桶或魚簍中,攪動水,使其產生漩渦。凡能在邊緣逆水游動者為健壯魚苗;若被卷人漩渦中,無力抵抗者為弱質魚苗。
④ 感官判斷法:凡規格整齊、肥滿勻稱、體表干凈、體色鮮嫩、沒有傷痕、游動活潑者為健壯魚苗;若大小不勻,瘦弱無力,游動遲緩者為弱質魚苗。
三.魚苗的運輸:
有陸運(汽車、火車) 、水運(船運) 、空運(飛機) 等。
① 油布袋魚簍運輸法:油布袋魚簍的體積較大,每只裝水約400kg,需放在火車、汽車、拖拉機上,適應魚苗運輸量大的單位或個人采用。運輸前,將水裝至l/2處,在水溫20~23℃時,每只可裝魚苗10~20萬尾,3cm的夏花8000~15000尾,7.5~10cm魚種2000尾左右。注意在運輸途中,應不停地用擊水板擊水,防止魚苗缺氧浮頭造成死亡,必要時要在運輸過程中更換部分新水。
② 挑簍運輸法:此法成本低,成活率高,方便易行。每提魚簍可裝魚苗6~8萬尾,夏花4000~6000尾,7.5cm的魚種500尾左右,按運輸遠近適當增減。要經常觀察有無浮頭,需及時換新水。注意新舊水溫不能相差3℃以上,水質要清新。
③ 塑料氧氣袋運輸法:這種方法運輸魚苗效果好。它具有體積小、重量輕、攜帶方便、裝運密度大、成活率高等優點。 裝袋流程:檢查袋子是否漏氣→ 往袋內加水至袋內1/3處→裝入已量了數的苗種→排出袋中空氣→向袋內充足氧氣→把袋嚴密扎實→將袋放人紙箱內,即可裝運。
④ 活水船運輸法:水路方便的地方,可用活水船運輸魚苗,其特點是:裝運量大、操作簡便、成活率高?;钏难b運密度為每噸水裝13cm鰱、鳙、青魚苗種5000~6000尾,10cm魚種8000尾,若裝草魚,則再增加1/5~1/4的數量?;钏O有2~3個活水孔,船兩側有直徑1.5~1.65cm的孔20個左右,船頭與隔板上有孔10個左右,孔上均遮有竹簾與網布,行駛時,船頭孔進水,由兩側孔流出。
四.正確放苗
(一)放苗步驟:魚苗下塘時水色以黃綠色、淡黃色、嫩綠色為佳,鰱、鳙池透明度一般在30~40cm,草魚池40cm以上為好。水質過肥,魚苗下塘后易發生氣泡病而成批死亡。
1.試苗:投苗前先測水質,達標后先行試苗。試水魚一般放養4寸以上鳙魚種,每畝40尾。放水試魚主要有以下作用:檢查清塘消毒藥物毒性是否消失(如有死魚說明毒性未消失,應推遲放養魚苗);檢查池水肥度是否適宜(清早檢查如試水魚長時間浮頭,說明水質太肥,注意加注新水;短時間浮頭,日出后即消失,肥度適宜;不浮頭,水質不肥,應增施肥料);吃掉大型浮游動物,減少肥料消耗。魚苗下池前,把試水魚全部撈掉。
2.魚種消毒:苗種下池(箱)前進行體表粘液修復和殺菌消毒處理。禁用強刺激、高毒性的如高錳酸鉀、硫酸銅、孔雀石綠、漂白粉等藥物。宜選用綠色高效、無污染、無殘留、能保護粘液的環保產品如綠康露、百安威等,每立方米水體加入1毫升綠康露或百安威混勻后浸泡魚苗。
3.放養前防抗應激處理:養殖池塘的水體用護苗露加水稀釋潑灑來進行解毒和抗應激。保證種苗在新的養殖環境中順利成長。
4.放苗:標粗池,魚苗從育苗場(池)拉回來后,由于路途遠,要注意水溫的變化,盡量減少溫差,一般做法都是苗拉回來后,把充氧的苗袋放入水中,讓其自然調節溫差,靜置10~20分鐘后,可打開1~2袋苗試水,如苗種放出來后,很快就游開了,就可以放苗,否則還要靜置時間長些。成魚池一般都是搬塘,這個時候最好能夠帶水搬塘,如果不行的話,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縮短路程、減少損傷。搬塘后,用百安威消毒,主要是防止搬塘時魚受傷,傷口感染,細菌入侵,能夠有效的減少死亡。
(二)放苗的主要事項
1.放苗溫度:魚種放入池塘前應調節好運輸水溫與池塘水溫,使之溫差小于3℃,可采用將池塘水逐步加入運輸水箱中調節,防止因水溫劇變而引起魚類內部器官功能失調造成死亡。
2.放苗時間:放養過早,天氣較冷,易凍傷魚體;放養過晚,魚活力強,易損傷魚苗,降低放養成活率。正確的放養時間應是春季水溫達7~8℃,此時魚鱗片緊密,活力弱,拉網運輸不易受傷,易運輸。另外,放養時最好是選擇晴天無風的日子進行,在陰雨、冰凍天氣會凍傷魚體,不能進行放苗;如果有風要在上風處放苗,不可在下風處放苗,以免魚苗被風吹到池塘一角造成密集死苗。大的魚塘,可分2~3個位置放苗。
3.魚種規格:放養草、鰱、鳙魚種規格最好在5寸以上。魚種規格小,成活率低,攝食量小,影響產量。不實行輪捕輪放的魚塘,魚種規格要求一致,利于生長;實行輪捕輪放的魚塘,放養魚種要求有大有小,俗稱放“階梯魚”,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輪捕輪放的增產潛力。
4.放苗的密度
①依據以往的經驗:如果自己或別人過去在類似大小的池塘中養殖同類魚種時,飼料系數較低,生長良好,較少浮頭,單產較高,效益很好,則說明其放養密度比較適宜,反之,則說明放養過密,應降低放養密度。若收獲時成魚規格過大,單產不高,則表明放養過稀,應適當提高放養密度。
②依據養殖條件:如果水源、排灌、增氧設施等養殖條件都較好,則放養密度可適當增加,反之,就應降低。
③依據養殖模式:多種魚類的混養池塘,其放養密度可大于單養一種魚類或混養種類少的池塘。精養池塘的放養密度可高于粗養池塘。
④依據飼養技術:如果配合飼料合適、充足,養魚經驗豐富,技術水平較高,養魚設備條件好(備有抽水機和增氧機等),管理精細,則放養密度可大些。從理論上講,只要低于最大魚載力(即魚停止生長時池塘中的魚類總重)的放養密度都可以。
總之,放養密度一定要根據池塘條件、水源、電力、資金、技術等綜合考慮??茖W的放養密度對調節水質、預防魚病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五.合理套養:在魚池中實行各品種套養與合理密養是充分利用水體,合理利用飼料,發揮生產潛力,提高魚產量的重要措施。套養以各種魚類食性和生活習慣為依據。根據魚類的生活習性,相對地可分為上層魚(鰱、鳙),中大層魚(草魚)和底層魚(鯉、鯽)等三類。從食性上看,可分為肥水魚(鰱魚食浮游植物、鳙魚食浮游動物)、草食魚(草、鳊喜清水)和雜食魚(鯉、鯽、羅非魚),肉食魚(鱖魚、黃顙魚、大口鯰等)。利用它們相互有利的一面,避免矛盾的一面,充分發揮水體和餌料潛力。
四大家魚常見的套養方式:根據四大家魚的生活、生理習性,有效利用有限的水體空間,既能起到互補的作用,又能很好的增強水體的凈化功能,實現利潤的最大化。
① 以青魚為主的養殖方式:青魚屬肉食性魚類,以螺絲、貝類、河蜆等動物性餌料為主。該放養方式最好能在餌料豐富的湖泊區域進行養殖??商尊B草魚、花白鰱和鯽魚等魚類。
② 以草魚為主的養殖方式:草魚屬草食性魚類,以青飼料為主,隨著養殖規?;透呙芏瑞B殖,也在大量投喂精飼料。這種模式可套養花白鰱,少量的鯽魚。螺絲多的,可適量投放青魚。
③ 以鰱魚為主的養殖方式:鰱魚以濾食浮游植物或有機碎屑為主,要求水質較肥、藻類豐富,需勤施肥??蛇m量套養花鰱、草魚和鯽魚。
④ 以鳙魚為主的放養方式:鳙魚偏向濾食浮游動物,要求水體中輪蟲比較豐富??蛇m量套養白鰱、草魚、鯽魚。只是輪蟲培養比較難,而且輪蟲對水體影響較大,容易造成缺氧等比較難控的問題,因此很少作為主養方式。
六.魚苗培育管理
①飼養管理:魚苗下塘后投以豆漿。所用黃豆在水溫25℃時,需浸泡5~7個小時。每500克黃豆可磨10~15公斤豆漿。豆漿制成后不能久放,也不能事先兌水,以免發生沉淀。潑灑豆漿時拌入健長靈(1公斤黃豆10克健長靈)潑灑,做到“細如霧、勻如雨”,塘邊塘中都要潑到,讓全池魚都能吃到食物。健長靈不但能確保水質嫩、活、爽,還能加快有機物的轉化,消除有毒物質,激活輪蟲卵,維持較長時期的輪蟲高峰。魚苗下塘初期每天潑灑3次,5天以后每天2次。每天畝用黃豆2~2.5公斤。5~7天后,用六抗培藻膏+新活菌旺追肥養水。以后根據水質變化,適時施肥,保持水質肥度,使魚苗正常生長。
②日常管理:魚苗培育的日常管理工作極其重要,需定期注水和加強巡塘。魚苗下塘的第7~11天是白頭白嘴病害高發期,在下塘第6天應撤掉塑料隔離,讓魚苗有充足的餌料,是防治白頭白嘴病的有效手段。魚苗下塘初期水位不宜太深,一般在50~60厘米左右,淺水可以提高池水溫度,利于水中生物和魚苗生長,同時節省精飼料的用量。
隨著魚體長大,魚苗需要更大的生存空間,加上水質變肥,溶氧減少,水中生物衰退,需加注新水,每3~5天加注新水一次,每次10cm左右。在整個魚苗培育期間加注新水4~5次為好。加注新水時應注意不能讓打過農藥后的田水流入魚塘。每10~15天全池潑灑新活菌旺、黑金神、六抗培藻膏等,可以確保水質嫩、活、爽。
③馴化投餌:應用動物條件反射原理,在投餌的同時敲擊物體,發出簡單有節奏的響聲傳到水中,使魚類在攝食時,能感知聲音,經過一定時間,魚類形成聲音→取食的條件反射,當魚類感知聲音后,紛紛游至發聲區域攝食。
馴化時間一般需要5~7天。開始時,前來攝食的魚不多,隨著時間推移,一天比一天多,最終馴化成功。為了達到良好的馴化效果,首先要定好點,并搭好由岸邊伸入池中2m左右、高出水面的投餌跳板,投餌點選在較為安靜的地段。
關鍵控制技術四:健康養護底質和水質
大家都懂得“養魚先養水”這個道理,但什么才是“養水”?就不一定知道了。
很多養殖戶日常不注重“養護”水質和底質,等到看見水壞了:變黑、變渾、變紅、變清……看見魚不吃食了、長蟲了、游塘了、出現死魚了……就到處求醫,開始殺蟲、消毒、解毒、施肥。但此時已回天無力,一切均已太遲!
我們要弄明白:藻類為什么會死亡?水為什么變?魚為什么會長蟲?
藻類生長有周期性,會生老病死,加上養殖對象和浮游動物的消耗,就需要不斷追肥補充養分保證藻類的正常生長,維持水質穩定。魚之所以長蟲,主要是水中動植物尸體、吃不完的飼料、養殖對象排泄物等殘留池塘底部,長時間得不到有效清理,成為各種寄生蟲的溫床,再加上長期的“消殺”,致使養殖對象體弱多病,行動緩慢,寄生蟲很容易滋生到魚身上,導致寄生蟲爆發流行,屢殺屢發。
所以,“養水”一定要根據魚的生長特點、藻類的周期變化、底質的惡化程度,主動的解毒、施肥、培菌、改底,做到“預防為主,防重于治”。實踐證明,長期用六抗培藻膏,不僅水質爽嫩肥活,培養出來的藻類適口性好,魚長的快,而且發病率也明顯下降。配合黑金神或活菌旺養水,可以長期保證水質清潔,加速有機物的轉化,變為營養鹽供浮游植物吸收利用,促進藻類的繁殖,同時有效控制藍藻等有害藻類產生的水華,為養殖對象營造一個穩定、清新的環境,進而降低餌料系數,縮短養殖周期,減小養殖風險。同時,我們知道:底是池塘的載體,想養好水,培好藻,沒有好的底質,一切都是空談。所以,水質管理的關鍵,必須是“養魚先養水,培藻是基礎,護底是關鍵”。 溶氧、藻相、水質、底質互相關聯,互相影響,因此,培藻、養水、改底協調管理很重要。要想養好活爽的水質,必先培出優良的藻相,要想水色穩定,底質的改良和養護不可麻痹大意。因為池塘底部是各種病菌、有害物質(包括消毒藥、殺蟲藥、重金屬等)的聚集地,同時還是各種排泄物、動植物尸體的殘留地。如果這些東西沒有及時的清除掉,遇到天氣不好等不利因素時,往往會造成魚不攝食、倒藻、翻塘等,造成嚴重的損失。因此,及時清除底部的有害物質,可以有效的清除這些隱患。每月用1~2次六控底健康+得立康,不僅能夠很好的清除塘底有機物,抑制病毒細菌的滋生,同時還能控制蟲卵的繁殖,減少寄生蟲的危害,大大降低病害蟲害的發生和擴散。
(一)養護底質,正本清源
在魚類養殖過程中,隨著投喂量逐步增加,魚排泄物越來越多,多種動植物尸體累加沉積,水體富營養化,藻類繁殖過快,塘底的負荷逐漸加大。這些有機物如不及時采取正本清源的措施處理,造成底部嚴重缺氧(有機質的腐爛至少要耗掉總溶氧的50%以上),在厭氧菌的作用下,極易發生底部泛酸、發熱、發臭,滋生蟲害、病菌、病毒,使魚活力減弱,免疫力下降,引發疾病,如:細菌性腸炎、出血病、爛尾病、腐皮病等病癥。所以,魚塘中套養花鰱、白鰱以控制藻類過剩,投放密度為10-30尾/畝,還應定期清理底質隱患。所謂隱患,是指剩余飼料、糞便、動植物尸體中殘余的營養成份,怎樣消除這些隱患呢?使用針對殘余營養成份中的蛋白質、氨基酸、脂肪、淀粉等進行培養馴化的具有超強分解能力的復合微生物底改與活菌制劑,如黑金神、靈活100、新活菌旺、粉劑活菌旺等。既可避免底質腐敗產生很多有害物質,還可抑制病原菌的生長繁殖。將有害物質轉化成藻類營養鹽供藻類吸收,促進藻類的生長。增強藻相新陳代謝的活力和產氧能力,穩定正常的pH值和溶解氧。實踐證明,采取上述措施處理行之有效。反之,我們不注重改底,任塘底的有機物腐敗,前面所講的底質腐敗的危害,就會毫無疑問的發生。
底改的誤區:理性選擇底改產品,不要被概念的炒作所迷惑。比如增氧型底改、清涼型底改。這類底改大多是以低質石粉為材料做成的吸附型產品,用了這類產品后表面看起來水體中的懸浮顆粒少了,水清爽了一些,殊不知這些懸浮顆粒被吸附沉積到塘底,就會加重塘底的“負荷”,加上這些顆粒狀的底改,沉入塘底后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氣來溶散,用后不僅增氧效果不明顯,反之還會降低底部溶氧,要不為什么這些底改用得越多,鰓病、肝臟壞死等癥狀不僅得不到控制,反而會越來越嚴重?!所以使用產品時,理智的選擇是關鍵,不要被“概念”迷惑。否則用了產品,花了成本,效果卻大打折扣。
氣壓低,悶熱無風天,白天潑灑降解靈,防止應激和缺氧。一般情況下,凌晨1點至早晨7點為池塘溶氧量的至低期,晚上9點左右潑灑粒粒神或六控底健康、降解靈能通透水體,增強水體的活性。當池塘溶氧量處于至低期時,應適逢其時恰到好處的補充外源氧。中后期改底每10~15天進行一次,高溫天氣(水溫超過28℃)每10天1次,但底改產品用量稍減,即少量多次,因塘底水溫偏高,有機物的腐爛要比平時快2~3倍,所以改底的次數相應地要增加,建議用六控底健康或得立康改底。
(二)健康養護水質
水質的好與壞,優良水質穩定時間的長與短,取決于菌相、藻相是否平衡。兩者共生于水體中,缺一不可。水體中缺菌相,水質不穩定,缺藻相,水體易泛濁(水中懸浮顆粒多)。所以養一塘好水,就必須適時地定向護藻、培菌。
根據水質肥瘦情況,應酌情將肥料與活菌配合使用。如水色偏瘦或在春季到夏初(3~6月份),水溫不斷回升;秋季到冬初(9~11月),水溫又不斷下降。這兩個階段季節交替,水溫在15~25℃或略高水平上來回波動,晝夜溫差大,水體上下對流交換好,水質處在良性變動中。根據主養魚類不同,進行適當追肥,可采取以肥料為主、活菌為輔進行追肥,可按10~12畝用六抗培藻膏1桶+黑金神1包混合浸泡3小時左右全池潑灑;上述產品屬氨基酸和小肽型的培藻養草專用肥,可全溶化于水,既不消耗水中溶氧,又容易被藻類吸收,是理想的追施肥料。追肥時不宜采用生物有機肥或有機無機復混肥,這兩種肥料有機質含量較大,既消耗溶氧,又容易使氨氮升高。
(三)中后期危險水色的防控和改良
下面列舉一些中后期容易發生并對養魚造成危害的幾種危險水色供大家識別,并就這類水質提供一些改良的經驗和辦法供大家參考運用。
醬紅色、黑褐色:這種水中含大量的原生動物和赤潮生物(鞭毛藻、裸甲藻等),主要原因是投料不科學,中后期殘餌及糞便增多,改底排污不及時,導致水體中懸浮有機物增加,水質富營養化,赤潮生物形成優勢種群并抑制有益藻類的生長。這些赤潮生物分泌麻痹神經的毒素,很容易造成養殖對象中毒并死亡。這種水質濃濁、色暗、粘滑、有腥臭味。養殖對象食欲不振,活力明顯減弱,藻類死后浮于水面,使水體缺氧,魚類容易浮頭、翻塘。對策:如條件允許,排換水10cm左右,潑灑綠康露(每瓶2~3畝.米),1~2天后的上午8點左右潑灑解毒超爽解毒,同日中午12點左右潑灑靈活100+六抗培藻膏(提前1夜浸泡靈活100和六抗培藻膏,每4包靈活100+1桶六抗培藻膏用10畝),潑灑前加入3包降解靈。
分層水:有水體表層呈帶狀或云團狀水色不同的分層,有水體上層水濃下層水清的分層,有水體表面潔凈但中下層水很混濁,這些分層水質容易導致溶氧分層、pH值分層、鹽度分層。主要是因氣候惡劣、底質惡化、氣壓低、水面張力大,水體上下層交換能力差,底質變壞,微生態循環受阻,用藥施肥不當,生態循環被破壞所引起。預防:如氣壓低或陰雨天前后,潑灑降解靈破壞水面張力,促進恢復水體上下層的生態循環;處理:用綠康露全池潑灑,2~3天后選擇天晴按10~12畝.米用量將1包黑金神+3包靈活100+1桶六抗培藻膏浸泡混合潑灑可有效解決水體分層的問題。
濃綠渾濁:(又稱藍綠或暗綠水色)這種水色表面有時會產生一些漂浮物,水體中存在大量的懸浮顆粒,水面呈現油污狀,水質濃濁、色暗、粘滑,泡沫拖尾難消失,這說明有害藻類濃度大,并開始死亡。下風處泡沫堆積的表面有污物粘附,伴有腥臭味,增氧機打起的水為暗綠或暗藍綠色。這種水質中的魚類減料明顯、活力弱、生長慢,甚至不長,容易泛塘。
藍藻(主要是微囊藻):如放養密度過大,加上投喂飼料,魚的排泄物和溶散的殘餌大量彌漫水體,水質很快變肥,如溫度適宣,微囊藻等藻類大量繁殖。如果沒有藻類的消耗途徑,就會因過度繁殖,在高溫季節大量死亡,釋放毒素,引起魚類中毒。因此,適當控制放養密度十分必要的。定期(7~10天1次)用黑金神和六抗培藻膏全池潑灑可有效預防微囊藻、藍藻、青苔和泥皮的滋生和繁殖。
改善濃綠水和藍藻水:天晴上午9點,用克藍(每畝.米用300~400克),或于傍晚用綠康露(每瓶用3畝.米),加水潑灑,切記當晚9點左右潑納米氧(每瓶4~5畝.米)。隔天上午9點,再按10畝用黑金神1包+新活菌旺1瓶+藻健康2包潑灑(注:應提前將上述三個產品混合浸泡1夜)。用后若遇悶熱、雷雨天氣,應及時潑灑降解靈(2包用2畝.米)。
黃泥色(俗稱泥濁水):源于魚塘底質老化,底泥中有害物質含量超標,或者經常長期使用消毒、殺蟲藥物,使底泥喪失應有的生物活性,遇到天氣變化就容易泥濁,極其難調。養戶大多采取聚合氯化鋁、硫酸鋁鉀等化學凈水劑處理,這種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只能使泥濁水的處理陷入一種惡性循環。即:泥濁→聚合氯化鋁等→泥濁→聚合氯化鋁等。近兩年來養殖形勢在全國來說一年更比一年難,這與有些養戶不理性的用藥,導致養殖環境惡化不無關系。泥濁水質要耐心地漸進處理:①如條件允許,引進10cm左右的含藻水源;②按8~10畝.米將特力鈣1包+六抗培藻膏1桶混合浸泡1個晚上于第二天(晴天)上午9點全池潑灑。③待培起水色后,再用黑金神或新活菌旺穩定水相。
泥濁水質應在3~5天內逐步改善,如在1~2天內突然改變,容易引起養殖對象的應激反應。這種處理方法通過補充微量元素和營養元素,達到解毒、培藻、凈濁、護底、保魚標本兼治的綜合功效,這與用含聚合氯化鋁、聚丙稀酰銨、硫酸鋁鉀等成份的凈水產品的治標壞水敗底的理念完全不同:用聚合氯化鋁等絮凝吸附成份的產品,表面上當天水清,但1~2天又返濁,不得不加大用量頻繁使用,不僅水質沒有從根本上處理好,且水質突變,易引起魚類浮頭、翻塘,更可怕的是把有害物質都沉降積壓在池底,導致池底鋁等重金屬含量嚴重超標,一方面使魚慢性中毒或鰓壞,另一方面使底質中毒,失去生物活性和自凈功能,致使日后的肥水培藻變得十分困難,泥濁水色惡性循環,頻繁發生。
一旦遇到泥濁水確實難調或無法調好時,要有平和的心態,按照解毒和養護的思路順勢而為,同樣可以把魚養好。經我司近兩年來跟蹤總結,遇到泥濁水,定期用以下方法養護,魚成功上市的例子很多:先用粒粒神(間或用凈水靈)增加底氧或解毒,再按每8~10畝用六抗培藻膏1桶+特力鈣1包+降解靈3包養護水質。
白濁色(又稱乳白色):水中有害微生物和浮游動物如輪蟲、橈足、纖毛蟲過剩繁殖,藻類被浮游動物吃掉,水中的有機碎屑較多,由于浮游動物量大,池塘耗氧多,加之浮游植物少,產氧能力差,魚類極易浮頭、翻塘。對策:潑灑綠康露(每瓶用3畝.米)重點潑灑水色乳白區域,切記當晚9點左右潑納米氧(每瓶4~5畝.米)。
淡灰色和黑灰色:從稍遠處看呈淺灰色或黑灰色,近看大多透明度高,浮游生物非常貧乏,是典型的缺磷水質。在這種水質中,魚類生長緩慢、易浮頭、翻塘。對策:如條件允許,引進10cm的含藻新水,用解毒超爽解毒,然后按8~10畝用1桶六抗培藻膏+1包特力鈣拌勻浸泡3小時后潑灑。
油膜水:
起因:①水質惡化、底部惡化產生大量有毒物質;大量浮游生物死亡,尤其是藻類的大量死亡,在下風口水面形成一層油膜。②過量投喂鮮活餌料、劣質飼料;形成殘餌等物質漂浮在水面上。③水草腐爛、霉變產生的爛葉、爛根;岸邊垃圾等漂浮在水中與水中懸浮物構成一道混合膜。
處理:①巡塘時,把爛草、垃圾等漂浮物打撈干凈。②如條件允許,排換水5~10cm,用六控底健康(1包4畝)全池潑灑,改良底部,消除有毒物質。③兩天后用解毒超爽解毒,解毒后按8~10畝用六抗培藻膏1桶+黑金神1包,修復水體,強壯水草,凈化水質。
氨氮超標: 水體中的氨對魚類毒性極大,特別是在pH值高,水溫高的條件下其毒性更大,主要由于氧氣不足時含氮有機物分泌而成的,或是氮化物被反硝化細菌還原而產生。水生動物代謝的最終產物一般也以氨的狀態排出。氨的毒性很強,即使濃度很低也會抑制魚的生長。平時少用無機肥和生物漁肥, 先用解毒超爽解毒(1瓶用3畝.米),3小時后按4畝用1包靈活100加水活化后和1包六控底健康一起潑灑養護水質和底質;同時用清源、活性蒜寶、酶解多糖各按1%拌料投喂。
亞硝酸鹽超標:硫化氫對魚類和其他生物毒性很強。其毒性主要是硫化氫魚體血紅素中的中的鐵化合,使血紅素量減少,影響對氧的吸收,同時對魚的皮膚也有刺激作用。先用解毒超爽潑灑解毒,3小時后使用粒粒神+六控底健康全塘潑灑或用納米氧配合沸石粉潑灑,目的是增加底部溶氧,消除氧債,有利于促使硫化氫轉化,同時用清源、活性蒜寶、酶解多糖各按1%拌料投喂。
防控亞硝酸鹽、氨氮、硫化氫,以預防為主:按1米水深13~15畝水面用新活菌旺1瓶+六抗培藻膏1桶加10倍水浸泡3小時或1夜,于上午9點左右潑灑。
由于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偏高或超標,不僅破壞水質,而且危害魚的安全,養戶常為此頭痛,都迫切希望有特效藥來解決問題。但一直以來都沒有真正的特效藥,即使有,也是短暫的,或者“治標不治本”。另外,我們知道,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主要是通過其毒性腐蝕魚的腮部和肝臟,導致魚呼吸不暢、肝臟中毒。所以在無法將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指標降下來時,我們完全可以通過解毒排毒的養護方式,讓魚順利安全養成。打個比方,我們知道毒蛇使人中毒,靠其牙齒。而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危害魚的,是其毒性。就像我們把蛇的毒牙拔掉,蛇就無毒一樣,我們同樣可以通過定期內服外用清源(或解毒超爽)排毒解毒的方式來消除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的毒性,讓魚安然無恙。
上述處理方法雖然有些麻煩,處理成本稍高,但效果顯著;養殖實踐中,因上述危險水質、底質處理不當導致池塘中魚類發病甚至死亡的例子很多,應引起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