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控制技術三 優選鱔苗·保健養苗
種苗的好壞關系到養殖的成功率和增重比,直接影響到養殖效益。種苗來源于①目前養殖用苗大多是人工捕撈的野生苗種:用網捕鱔和籠捕鱔適于做鱔種。用電擊鱔、鉤釣鱔、鱔夾鱔、藥捕法均不能用作鱔種養殖。不要從中間商購買鱔種,而要直接從捕捉戶手中購買,暫養時間最好不超過2天。②購買人工繁殖的優質鱔苗,以雜交繁殖的鱔苗為上。③采集野生黃鱔受精卵進行人工孵化,捕獲性成熟的親鱔進行人工采卵和人工受精,然后進行人工孵化或自然孵化。
苗種選擇:苗種主要集中在安徽、河南、江西、湖北、湖南等地,選苗最好選擇規格整齊,條數在30~40條/公斤的苗。此外,最好選用深黃大斑鱔、土紅大斑鱔、淺黃細斑鱔,不宜選用青灰細斑鱔、淺白色鱔、淺黑色鱔。
種苗選擇分級:
一級:體色金黃或淡黃,花點大且明顯,斑紋稀或淺,頭較大,體形細長。此種苗攝食強度大,性格較為兇猛,生長速度快,增肉倍速高,最適宜網箱養殖。
二級:花點小,斑紋較稀。體色比前一種稍帶青。這是2~3齡黃鱔的后代,生長速度較快,也可以養殖。
三級:體色青灰,灰白,烏色?;c密集,呈布眼狀,斑紋如帶,個體較小,體形粗短。此種苗適應性差,食量小,生長速度慢??赡苁苓^農藥危害或因環境不適、長期饑餓或干旱影響,此類種苗如果飼養不善,幾乎不長。
手抓時感覺鱔體硬朗并有較大的掙逃力量是健康鱔;手抓即著,柔軟無力,兩端下垂者為不健康鱔。
鱔苗檢測七法:
①目測法:通過感官選苗,正常體質健康的苗種體表無傷口,體表黏液完整,無脫落現象。身體扭曲、體表有不正常的斑點、肛門紅腫,尾巴卷曲的均為不好的鱔苗。
②流水法:用手輕輕攪動盛苗的桶、盆里的水,讓水產生旋渦,如看到鱔苗沿桶邊、盆邊逆水掙扎、游動,為體質好的鱔苗;如被卷入旋渦而無力游動、掙扎,說明鱔苗體質太差。
③拍擊法:擊一下容器,黃鱔會因忽然受驚抖動而出水響聲,并且頭朝下,尾朝上或竭力外逃, 說明黃鱔敏感健康。如反應遲鈍,頭朝上,尾朝下,卷曲抽搐或仰肚子為不健康鱔。
④擠壓法:用拇指和食指捏成箍形,將鱔體從上到下箍拉一遍,探其是否有梗手感;用拇指頂壓黃鱔腹部,從中端至肛門,看其是否有黃色的濃狀液。若有,說明鱔苗有病。
⑤提魚法:將鱔苗提起,看其尾巴是否向上打勾,打勾強烈的是好的,不打勾或打勾不強烈的是劣質鱔。病傷和中毒的黃鱔,全身或局部粘液脫落或減少,手抓無光滑感或光滑感不強,或提起黃鱔,粘液明顯脫落,這類鱔不宜選做鱔苗養殖。
⑥鹽浴法:有些外傷較難發現,應注意檢查。如將黃鱔倒入3~5%的食鹽水中,受傷個體會立即竄跳起來。受傷鱔不適宜做種。
⑦手抓法:手抓時感覺鱔體硬朗并有較大的掙逃力量是健康鱔;手抓即著,柔軟無力,兩端下垂者為不健康鱔。
注意:①選鱔苗時用手感受容器內的水溫,如水溫與正常水溫相差較大,且水質較清,苗種顏色感觀雖好,但苗種亂竄不安,則苗種較差。(有些苗種販子為了提高苗種的感觀顏色,在中途把水換成井水,這種情況比較普遍,養殖戶盡可能跟車直接購買苗種。)如水溫相差不大,水質渾濁,苗種活動較穩定,則為好苗種。②選對進苗種的時機,千萬不要在下雨天或快要下雨時進苗,應在晴天且至少有連續4~5天晴天時進苗,還應考慮苗種當地的天氣,兩邊的天氣最好不要相差過大,以免苗種進箱后產生應激和“水土不服”,導致出現上草現象。
12種劣質鱔苗不能要:
⑴體表有傷痕、腐爛病灶病斑(腐皮病),粘液脫落和有寄生蟲的鱔苗不要;
⑵頭大體細,身體卷曲、顫抖(體內寄生蟲病) ;
⑶頭烏出血,嘴尖破皮和口腔內充血發炎的鱔苗不要;
⑷尾部發白呈絮狀絨毛、尾潰爛、尾出血、尾巴黑軟的鱔苗不要;
⑸肛門紅腫、發炎突起、出血、色暗(腸炎病)的鱔苗不要;
⑹發燒鱔苗不要;
⑺眼瞎的鱔苗(有白朦住眼)不要;
⑻鱔苗體表花點微小且密集的不要;
⑼用藥捕法捕撈的黃鱔不能做鱔種;
⑽用鉤捕法捕撈的黃鱔不能做鱔種,看到頭有鉤眼或咽腔有鉤眼的不要;
⑾電擊捕撈的黃鱔不能做鱔種,某部位有電擊破皮的痕跡或解剖后有淤血部位的不要;
⑿夾子夾破的,用手箍拉鱔體有梗手感的鱔苗不要。
苗種的運輸:在運輸的過程中,要根據量的多少,距離的遠近確定運輸的方法,近距離的可以用竹篾框或塑料容器裝,但需注意光照或密度大時所形成的高溫。遠距離運輸時用大容積玻璃箱帶水運輸,同時用護苗露加100倍水稀釋后(或應吉寧加100倍水融化后)泡苗,半瓶護苗露或1包應吉寧泡1000公斤苗,中途不要換水,特別是井水、自來水和加冰,只能用自然溫度的池塘水以免溫度差形成應激,另外長距離運輸最大的危害是震動,可在車內底部鋪些柔軟的水草。
苗種的放養:
(1)放苗前的準備:
a. 插箱:放苗前45~60天,要做好插箱準備工作 (建議網箱規格:長3米×寬2米×高1.2米,網眼16~20目),以利于有害物質釋放以及形成藻類生物膜避免擦傷;網箱用毛竹固定,插箱時,網箱口高出水面50cm,網箱底距池底30cm左右,網箱間距保持在1~1.5m,這樣便于投餌,也有利于水體交換。網箱面積占池塘面積的比例不要超過35%(15~20個)。網箱插好后,需浸泡除去有毒有害的物質和氣味。
b.水草移植:水草的移植,最好是前期把水草寄放在一個小塘里面,殺除螞蝗等害蟲后,再移植到網箱內。水草的選擇,有的地方用水葫蘆,但水葫蘆9月份根容易爛,且不易搭建食臺,所以最好選用水花生,水草面積占網箱面積的70%~80%,以利于遮蔭、避陽、棲息和增加溶氧;水花生進箱前,要對水花生進行處理,殺滅螞蟥、螺螄等被帶進來的蟲病害。
c.健康清塘、肥水:放苗前一個星期,先用百安威(或綠康露)消毒,隔天用解毒超爽(或凈水靈),對網箱和水面進行全面解毒。之后按4畝用六抗培藻膏1桶+酵素鈣肥1包(需浸泡一夜)對著網箱重點潑灑,起到養草保苗的作用。
這些工作基本是在4~5月這個時間段完成,主要是根據氣溫的高低和氣候的穩定進行操作。
d.適溫性練苗:在放養鱔苗前先測暫養容器和養殖池的pH值和水溫,如果兩者的pH值差在0.5以內,水溫差在2℃以內,可以放苗,如果兩者的pH值差>0.5、水溫差>2℃,就要進行練苗,將暫養容器的pH值和水溫逐步調整至與養殖池相近或一致。練苗可以預防應激性感冒、發燒病。操作方法:鱔苗下箱前,先把容器內的水逐步換掉,第1次倒掉1/3后(倒水時用細網將魚苗攔住,防止魚苗倒出),加入池塘的水,水位不要太滿,最好是離容器頂端10公分處為宜。20分鐘后再倒掉容器內1/2的水,再加水到原位(加水時應盡量靠容器邊上慢慢倒入)。20分鐘后將整個容器的水全部倒掉,再加入水到原位。之后用應吉寧或護苗露泡苗。應吉寧或護苗露提前用一個容器化水,再兌到放苗種的容器內。(每250公斤鱔苗用1包應吉寧或半瓶護苗露),30分鐘后準備稱苗下苗,稱苗下苗時應輕拿輕放,切不可大力導致苗種受損。
(2)提高放苗成活率:
苗好,就成功了一半。所以大家對鱔苗十分重視。目前鱔苗來源主要集中湖北、河南、安徽、江西、湖南,尤以河南、安徽的苗比較多。常見的黃鱔品種如下四種:
1.深黃大斑鱔:該種鱔個體肥壯,體色深黃,在背部和兩側分布不規則褐黑色大斑,大斑從體前端至后端在背部和兩側聯接成數條斑線;
2.土紅大斑鱔:其體色土紅,尤以兩側較明顯,其他特征與深黃大斑鱔相似;
3.淺黃細斑鱔:體色淺黃,斑點細密,不明顯,幾乎無斑線;
4.青灰細斑鱔:體色青灰,身體上有較細點狀褐黑色斑點,但不形成斑線。
實踐證明,前三種鱔易于馴養,生長速度快,尤其是前兩種,是人工飼養的最佳良種。
放苗前后必須防抗應激:
1.投苗前4小時按50個網箱潑灑納米氧1瓶+護苗露2瓶,減少鱔苗因環境改變而導致粘液脫落;
2.苗到之后,平衡水溫,一個網箱6平方的,一次放足25斤;
3.放苗后4~5小時,按25個網箱用應吉寧、超C各1包混勻干撒,增強鱔苗的生理機能,使其能快速適應環境;
4.放苗第二天,按40個網箱用解毒超爽1瓶潑灑,防止黃鱔應激發燒感冒,從而導致大頭病的發生;
5.第三天按25個網箱用肝樂、活性蒜寶各1瓶混勻潑灑,防抗應激,同時可以對鱔苗體表做輕微的消毒處理,保護粘液增加抵抗力。
經過三天的防控應激,鱔苗基本已經適應了網箱的環境,這時就要認真地觀察鱔苗的情況,把那些看得見的、上草的、活力差的,或是有傷口的苗挑出來(即所謂的殘條)。若損耗不多,且上草的也很少見,即可進行下一步工作——馴食;若損耗多,且還可以看見很多上草的鱔苗,那么除了繼續加強防抗應激外,還需趕箱摸底,看剩余多少,活力怎么樣,是否需要補苗。若鱔魚出現較多的死亡,這種現象主要因病菌引起,應按30個網箱用本草康1瓶+活性蒜寶1瓶加水稀釋后潑灑。待鱔苗穩定后,按25個網箱用百安威1瓶對鱔苗進行消毒處理。
放養規格、密度應合理:要求在同一網箱放養同一規格的鱔種,大小應基本一致,如果個體差異太大,會出現大吃小的現象。鱔苗規格以每公斤30~40條為宜,每個箱子放10~13公斤左右。苗種下箱前要分級篩選,嚴格挑選把關,防止病、弱、劣苗下箱。
放苗時間要適宜:4月份,有些養殖戶也會投放一些本地苗進行養殖,但基本還是要等到6月初后,天氣穩定了才開始大量投苗。放苗時要盡量避開5月份,主要是因為5月份天氣極其不穩定,其次是黃鱔進入產卵期 ,經不起搬動和運輸。
放苗時必須要注意天氣情況。首先是苗源地的天氣,要有一段比較長時間的穩定天氣,氣溫在25℃左右。因為苗大都是野生的,靠農戶籠捕收集而來。天氣不穩定,極易造成苗大量的積壓,容易導致黃鱔受震、擠壓、擦傷,嚴重影響苗的質量;其次是當地最好要有7天左右的穩定天氣(高溫最好),鱔苗進箱后,天氣穩定,可大大提高苗的成活率。
馴食和前期管理:
由于是捕撈的天然鱔苗,進箱后一段時間對人工投喂的餌料采取拒食的態度,要求進行必要的人工馴食工作。下箱后影響成活率的關鍵時段在前20天,要求以下方面入手:
(1)調節改善水環境,由于棲息環境突變和密度加大,應激反應加強,皮膚粘液分泌減慢導致抵抗力下降,外界致病生物易侵襲。此時需控制內外水環境,保護表面粘液,在1周內防抗應激是關鍵。
(2)黃鱔初入網箱,對新環境有一個適應的過程,應在放苗4~5天穩定后開始投餌馴化。黃鱔有晝伏夜出的習性,因此,投喂應在傍晚5~6點進行,飼料投喂在事先做好的水草上(即食臺),每天投喂一次,黃鱔很貪食,吃得過多會造成消化不良,嚴重的還會脹死,所以,每天投喂的飼料量一定要得到有效的控制。投喂的飼料在2小時左右吃完為宜,每天吃剩的餌料要及時撈出,但不能隨意動箱,以免造成死亡。
鱔種入箱后3天不投飼,第4天開始投喂黃鱔喜食的蚯蚓、螺蚌肉、小雜魚等,開始時,蚯蚓50%,螺蚌肉30%,小雜魚20%,經絞碎混合,捏成團后定點投喂,投喂量為鱔體重的1%~2%,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減少蚯蚓的投喂量,增加螺蚌肉、小雜魚、黃鱔配合飼料的投喂量,最終至小雜魚占50%,螺蚌肉占35%,配合飼料占15%。
如仙桃張溝那邊的養殖戶,基本形成這樣的馴化方式:紅絲蟲、蚯蚓等馴食開口,拌喂健長靈+活性蒜寶,馴食時間盡量延長,使苗子開口率高。馴食過程按照“紅絲蟲(蚯蚓)→紅絲蟲+魚漿→紅絲蟲+魚漿+飼料→魚漿+飼料”的過程慢慢馴化,全程內服健長靈+活性蒜寶。
苗子穩定后,按25個箱子用1瓶百安威對苗子進行消毒處理,主要是預防鱔苗粘液脫落后的細菌感染,加速傷口的愈合。
整個馴化階段持續的時間長短不一,快的一個星期,慢的一個月,有些馴化不好的,整個養殖過程吃食都很差。這跟苗種、鱔苗體質、管理者水平有很大的關系。馴化好后,黃鱔進入了快速生長期,這也就是養殖黃鱔最為重要的沖刺階段。
關鍵控制技術四 健康養護底質和水質
“黃鱔養殖,溶氧是核心,健草是基礎,培藻是前提,護水是關鍵,養底是重點”。水質、底質、水草、藻相、溶氧互相關聯,互相影響,因此,養水、護草、改底、培藻協調管理很重要。要想養好活爽的水質,必先培出優良的藻相和健壯的水草。要想水色藻相穩定,底質的改良和養護不可麻痹大意。下面水質、底質養護與改良的一些細節性的經驗與做法供大家參考。
(一)前期的水質養護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預防和養護工作應從養殖開始就應重視:施完基肥培起水色,投放鱔苗3~5天后,視水質情況,每10-15天1次用六抗培藻膏1桶+新活菌旺1瓶+特力鈣1包追肥和養水(可用8~10畝)。因藻類生長繁殖的初期對營養的需求量較大,對營養的質量要求較高,如不及時補施高品質的肥料養份,水色容易掉清,藻相因營養供給不足或者營養不良而“倒藻”。水色掉清會導致池塘中魚類天然餌料缺乏,水中溶氧偏低,鱔苗會出現食欲不振、活力減弱等現象。而且,追肥之前要用解毒超爽(每瓶用4~5畝.米)解毒,3小時后用六控底健康+粒粒神(或納米氧+特力鈣)活化底質,增強底氧,這樣肥水效果會事半功倍。
(二)中后期底質的養護與改良
黃鱔養到中后期,投喂量逐步增加,排泄物也會越來越多,多種動植物的尸體累加沉積,水體富營養化,藻類繁殖過快,塘底的負荷逐漸加大,這些有機物如不及時采取正本清源的措施進行處理,造成底部嚴重缺氧(有機質的腐爛至少要耗掉總溶氧的50%以上),在厭氧菌的作用下,就容易發生底部泛酸、發熱、發臭,滋生蟲害、病菌、病毒,使黃鱔活力減弱,免疫力下降,引發疾病,如:細菌性腸炎、癤瘡病、出血病、爛尾病、腐皮病等病癥。所以,魚塘中套養花鰱、白鰱以控制藻類過剩,投放密度為10~30尾/畝,還應定期清理底質隱患。所謂隱患,是指剩余飼料、糞便、動植物尸體中殘余的營養成份,怎樣消除這些隱患呢?使用針對殘余營養成份中的蛋白質、氨基酸、脂肪、淀粉等進行培養馴化的具有超強分解能力的復合微生物底改與活菌制劑,如金池安、黑金神、靈活100、新活菌旺、粉劑活菌旺等。這樣既可避免底質腐敗產生很多有害物質,還可抑制病原菌的生長繁殖。將有害物質轉化成水草、藻類的營養鹽供藻類吸收,促進水草、藻類的生長。增強藻相新陳代謝的活力和產氧能力,穩定正常的pH值和溶解氧。實踐證明:采取上述措施處理行之有效。反之,我們不注重改底,任塘底的有機物腐敗,前面所講的底質腐敗的危害,就會毫無疑問的發生。特別提示:微生物分解有機物的耗氧是暫時的,是可以防控的(補充外源氧),是變害為益(有機物通過生物合成,可轉化成促進有益藻類生長的營養鹽)。但有機物腐爛耗氧是長期的,是極其有害的隱患,是致病源。
關于底改產品的選用,養殖戶要理性的選擇,不要被概念的炒作所迷惑。比如“增氧型底改”、“清涼型底改”。這類底改大多是以低質石粉為材料做成的吸附型產品,用戶只是憑表面直觀的感覺判斷其作用效果,比如用了這類產品后表面看起來水體中的懸浮顆粒少了,水清爽了一些,殊不知這些懸浮顆粒被吸附沉積到塘底,就會加重塘底的“負荷”,一旦塘底“超載”,底質就會“爆胎”(惡化)!加上這些顆粒狀的底改,沉入塘底后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氣來溶散,用后不僅增氧效果不明顯,反之還會降低底部溶氧,要不為什么這些底改用得越多,腸炎、肝臟壞死等癥狀不僅得不到控制,反而會越來越嚴重!所以使用產品時,理智的選擇是關鍵,不要被“概念”迷惑。否則用了產品,花了成本,效果卻大打折扣。
氣壓低,悶熱無風天,白天潑灑降解靈,防止應激和缺氧。一般情況下,凌晨1點至早晨7點為池塘溶氧量的至低期,晚上9點左右潑灑降解靈(或粒粒神),降解靈、粒粒神能通透水體,增強水體的活性。當池塘溶氧量處于至低期時,應適逢其時恰到好處的補充外源氧。
黃鱔養殖前期以改善整個池塘底部為主,可用六控底健康+粒粒神,中后期由于投飼量大,網箱內的氨氮、亞硝酸鹽也會增加,可定期7~10天用六控底健康+粒粒神(或得立康)。
(三)中后期的水質養護
水質的好與壞,優良水質穩定時間的長與短,取決于水草、菌相、藻相是否平衡。三者共生于水體中,就象一個三角架一樣,缺任何一邊都不會牢固。水體中缺菌相,水質不穩定,缺藻相,水體易泛濁(水中懸浮顆粒多),缺水草,黃鱔像少了把“保護傘”,所以養一塘好水,就必須適時地定向護草、培藻、養菌。
根據水質肥瘦情況,應酌情將肥料與活菌配合使用。如水色偏瘦,可采取以肥料為主以活菌為輔進行追肥六抗培藻膏1桶+黑金神1包(或粉劑活菌旺3包)混合浸泡3小時左右全池潑灑,可用8~10畝;上述產品屬氨基酸和小肽型的培藻養草專用肥,可全溶化于水,既不消耗水中溶氧,又容易被藻類吸收,是理想的追施肥料。追肥前同樣建議先用解毒超爽解毒,隨后用六控底健康+粒粒神(或納米氧+特力鈣)活化底質,增強底氧,利于肥水。追肥時不宜采用生物有機肥或有機無機復混肥,這兩種肥料有機質含量較大,既消耗溶氧,又容易使氨氮升高。如水質過濃,可按4畝用金池安1包+藻健康1包潑灑,晚上用降解靈;3~4天內,水色就可變得清爽嫩活。
水草管理:需注意防水花生蟲害,前期可用活性蒜寶預防,發生蟲害后,要抓緊時間進行防控,而且要經常用六控底健康+粒粒神(或得立康)加強對水草根部的保健。
(四)中后期危險水色的防控和改良
鱔養到中后期,在水質的管理與養護上存在著一個誤區,認為中后期不用追肥,因為有大量的有機物沉于塘底是種植水草很好的肥料。其實不然。水草、藻類對營養的需求有其特殊的個性,除氮、磷、鉀外,還要補充一些必須的微量元素。中后期塘底的有機質除了耗氧腐敗底質外,對水草、藻類的營養作用不大,所以不能單純依靠它作為促進水草、藻類生長的營養。為了防止危險水色的發生,請認真參考前面所講的“中后期的水質養護與改良”的細節進行防控。
下面列舉一些中后期容易發生并對養鱔、養魚造成危害的幾種危險水色供大家識別,并就這類水質提供一些改良的經驗和辦法供大家參考運用。
醬紅色、黑褐色:這種水中含大量的原生動物和赤潮生物(鞭毛藻、裸甲藻等),主要原因是投料不科學,管理失常,中后期殘餌及糞便增多,改底排污不及時,用藥不科學缺技巧,導致水體中懸浮有機物的增加,水質富營養化。赤潮生物形成優勢種群并抑制有益藻類的生長。這些赤潮生物分泌的麻痹神經的毒素,很容易造成養殖對象中毒并死亡。這種水質濃濁、色死、粘滑、有腥臭味。養殖對象食欲不振,活力明顯減弱。這種水質如處理不及時得當,肯定會引發嚴重的病害,如中毒癥、肝腫大、肝壞死等。
濃綠渾濁:(又稱藍綠或暗綠水色)這種水色的表面有時會產生一些漂浮物,水體中存在大量的懸浮顆粒,水面呈現油污狀,水質濃濁、色死、粘滑,泡沫拖尾難消失,這說明有害藻類的濃度大,并開始死亡。下風處泡沫堆積的表面有明顯污物粘附,并伴有腥臭味,增氧機打起的水為暗綠或暗藍綠色。這種水質中的黃鱔減料明顯,活力減弱、鱔體瘦弱,如不及時得到妥善的改良處理,同樣會導致如前所述的疾病危害。
醬紅色、黑褐色、濃綠渾濁水處理對策:排換水10cm左右,潑灑百安威或綠康露(每瓶2~3畝.米),第二天上午8點左右潑灑解毒超爽,中午10點左右按4畝潑灑金池安1包+藻健康1包,傍晚時潑灑六控底健康+粒粒神,3~4天后用六抗培藻膏+新活菌旺穩定水質。
暗黃色:這種水色是以甲藻為優勢種群的水體。這是由于池中存積的有機物被有害生物分解,底質酸化、pH值下降所引起。這種水是致病水質。
白濁色(又稱乳白色):水中有害微生物和浮游動物如輪蟲、橈足、纖毛蟲過剩繁殖,藻類被浮游動物吃掉,水中的有機碎屑較多,這種水質屬致病性的水體。
暗黃色、白濁水處理對策:用百安威或綠康露(1瓶2~3畝)潑灑,傍晚用納米氧(1瓶3~4畝),第二天上午進3~5cm的含藻新水,按6~8畝將六抗培藻膏1桶+新活菌旺1瓶+清源2瓶浸泡2小時后全池潑灑。
青苔、泥皮、絲狀藻:造成青苔在鱔池中蔓延的主要原因有:①水位較淺和光照較強,導致青苔暴發。②水源中有較多的青苔。鱔池進水時,水源中的青苔隨水流進入池塘并大量繁衍。③大量施肥。養殖戶發現水草長勢不夠理想或發現已有青苔發生,采用大量施無機肥或農家肥的方式進行肥水,施肥后青苔生長加快,直至全池泛濫。④過量投喂。黃鱔養殖過程中投喂飼料過多,剩余飼料沉積在池底,發酵后引起青苔孳生。⑤清塘不徹底。若上一年池塘發生過青苔危害,第二年養殖前又未清塘或曬塘,則青苔發生率很高。此外,防止鱔病時亂用藥物造成水質污染,過量施用碳酸氫銨、磷肥和未經發酵的有機肥使鱔池生態受到破壞,或在移植水草時將青苔帶入鱔池,均會造成青苔泛濫。
青苔大量發生后,由于池塘中有大量的水草需要保護,因此常用的硫酸銅及含除草劑類藥物的使用受到限制,人工撈除往往又會加快青苔擴散,因此青苔的控制應重在預防。常見的預防措施有:①種植水草和放養鱔苗前干塘曝曬1~2周;②清塘時每畝鱔池用生石灰化漿全池潑灑;③消毒清塘5天后,務必用黑金神和粉劑活菌旺進行生物凈化,不僅消除養殖隱患,同時還消除青苔和泥皮;④種植水草時水體施健草養螺寶,促進水草生長,適度肥水,防止青苔發生;⑤合理投喂,防止飼料過剩,飼料必須保持新鮮。
對策:按5畝.米用黑金神1包+粉劑活菌旺1包+藻健康2包浸泡1晚于第2天上午潑灑,第3天上午按6畝.米用酵素鈣肥1包+六抗培藻膏1桶盡快肥起水色。
黃泥色(俗稱泥濁):源于塘底老化,底泥中有害物質含量超標,底泥喪失應有的生物活性,遇到天氣變化就容易“泥濁,且極其難調。養殖戶大多采取聚合氯化鋁、硫酸鋁鉀等化學凈水劑處理,這種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只能使泥濁水的處理陷入一種惡性循環。即:泥濁—聚合氯化鋁等—泥濁—聚合氯化鋁等。近兩年來養殖形勢在全國來說一年更比一年難,與有些養殖戶不理性的用藥,導致養殖環境惡化不無關系。
對策:泥濁水質要耐心地漸進處理:引進10cm左右的含藻水源;按8~10畝.米將特力鈣1包+六抗培藻膏1桶+清源2瓶混合浸泡1個小時于晴天上午9點全池潑灑。待培起水色后,再用黑金神+藻健康追肥以穩定水相。
一旦遇到泥濁水確實難調或無法調好時,要有平和的心態,按照解毒和養護的思路順勢而為,同樣可以養殖成功:每10~15天1次,將粒粒神和解毒超爽錯開使用增加底氧或解毒,2小時后按每8~10畝用六抗培藻膏1桶+特力鈣1包+降解靈2包養護水質。
分層水:有水體表層呈帶狀或云團狀水色不同的分層;有水體上層水濃下層水清分層;有水體表面潔凈,但中下層水很混濁,這些分層水質容易導致溶氧分層、pH值分層、鹽度分層。主要是因氣候惡劣,底質惡化,氣壓低,水面張力大,水體上下層交換能力差.底質變壞,微生態循環受阻,用藥施肥不當生態循環被破壞所引起。
對策:如氣壓低或陰雨天前后,按3畝潑灑降解靈1包+離子對鈣1瓶破壞水面張力,促進恢復水體上下層的生態循環;天晴時按6~8畝用量將六抗培藻膏1桶+新活菌旺1瓶+清源1瓶浸泡混合潑灑可有效解決水體分層的問題。
油膜水:
起因:水質惡化,底部惡化產生大量有毒物質;大量浮游生物死亡,尤其是藻類的大量死亡,在下風口水面形成一層油膜;過量投喂鮮活餌料、劣質飼料;形成殘餌等物質漂浮在水面上;水草腐爛、霉變產生的爛葉、爛根;岸邊垃圾等漂浮在水中與水中懸浮物構成一道混合膜。
對策:巡塘時,把爛草、垃圾等漂浮物打撈干凈;排換水5~10公分,按3~4畝用六控底健康1包+得立康1包改良底部,消除有毒物質,第二天上午用解毒超爽,3小時后按8~10畝用六抗培藻膏1桶+黑金神1包修復水色,強壯水草,凈化底質。
藍藻(主要是微囊藻):如網箱放置密度過大,加上高強度的投喂飼料,黃鱔的排泄物和散失的殘餌大量進入養殖水體,致使水體營養鹽類過多積累,水質很快變肥,溫度適宣,微囊藻等藻類大量繁殖。如果沒有藻類的消耗途徑,就會因過度繁殖,在高溫季節藻類大量死亡,釋放毒素,引起魚類中毒。
對策:適當控制放養面積和放養密度。定期(7~10天1次)按6~8畝用黑金神1包和六抗培藻膏1桶浸泡1夜后于第二天上午全池潑灑可有效預防微囊藻、藍藻、青苔和泥皮的滋生和繁殖,同時用解毒超爽全池潑灑和用清源拌料投喂,可有效防治黃鱔因微囊藻引起的中毒。
氨氮超標: 黃鱔對氨較為敏感,主要由于氧氣不足時含氮有機物分泌而成的,或是氮化物被反硝化細菌還原而產生。水生動物代謝的最終產物一般也以氨的狀態排出。氨的毒性很強,及時濃度很低也會抑制黃鱔的生長。
對策:平時少用化肥和生物漁肥, 先用解毒超爽解毒(1瓶用3畝),3小時后按4畝用1包金池安,第二天用六控底健康(1包用2~3畝)干撒;同時用清源、活性蒜寶、酶解多糖各按1%拌料投喂。
亞硝酸鹽超標:亞硝酸鹽對黃鱔的危害較大,亞硝酸鹽來源多樣,與殘餌糞便、腐敗的水草、底部有機質多溶氧量低未能及時氧化分解有關。
對策:按3畝用解毒超爽1瓶解毒、3小時后用亞硝快克(2包3畝),第二天按3畝用六控底健康1包+粒粒神1包,同時用清源、活性蒜寶、酶解多糖各按1%拌料投喂。
上述處理方法雖然有些麻煩,處理成本稍高,但效果顯著;養殖實踐中,因上述危險水質、底質處理不當導致黃鱔和池塘中魚類發病甚至死亡的例子很多,應引起重視。